时间: 2024-06-02 09:05:32 雅安日报
砂器出窑
“出窑啰!”
随着一声响亮的呐喊,直径近两米、形如倒扣“馒头”的炉盖被缓缓吊起,瞬间,炉盖底部喷出霞光一样的火舌,一股热浪扑面而来。
摄影爱好者们纷纷拿出手中的相机,镜头对准烧得通红的器皿,快门声不停,惊叹声不断,共同见证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荥经砂器的诞生。
头戴竹斗笠、身披隔热披风的曾庆红在“揭馒头”之前,早已汗流浃背。
曾庆红被评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上个世纪,荥经砂器的制作还仅限于砂锅、花盆、药罐等日用品,如今,在他的努力推动之下,这门传统制作工艺的文化和美学内涵被逐渐拓宽。
四十春秋
专注土与火的交融
焙烧后通体透红的砂器
见到曾庆红时,他一边向记者展示自己的双手,一边打趣说:“只要一天不摸泥巴,就感觉浑身不舒服。”
1972年,曾庆红出生于荥经县古城村一个砂器制作世家,从小耳濡目染砂器制作,自己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曾庆红介绍,“以前古城村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荥经砂器,我从13岁开始跟着家里长辈学习砂器制作。最初只能做一些简单的造型,边做边学,慢慢积累经验,不知不觉已经做了40年。”
“制作荥经砂器,必不可少的原料就是来自荥经本地的白鳝泥和高岭土。”曾庆红说,“制作一件砂器不容易,要经过采料、搅拌、制作、晾晒、焙烧等工序。”
采料时,曾庆红先将风侵雨蚀的白鳝泥碾磨细,用筛子反复筛,依据器物的功能决定筛多细;然后把煤渣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处理后,以一定的比例混合,放入泥凼中炼泥,搅拌均匀。
泥料炼制是个苦活,要靠人工、光着脚丫子反复踩压,挤出其中的气泡,减少孔隙。泥料炼制好后,便进行拉坯。拉坯的细巧功夫,如泥上绣花,极为考验匠人的技艺。曾庆红不使用模具,就能制作出壶身圆润、线条流畅、器形优美、品种时尚的数百种砂器土坯。拉坯好了以后,需要自然阴干,“阴干时间长短受天气影响很大,短则一周,长则一月。这个过程要耐心守候,还要善于观察。”曾庆红说。
曾庆红示范讲解制作技巧
曾庆红说,荥经砂器制作不会借助模具,每一件都是工匠们凭借多年经验手工制作而成,因此世界上找不出两件一模一样的荥经砂器。
经过晾晒的砂器要放到馒头窑里进行烧制。工人们将砂器整齐地摆放进窑内,点燃炉火盖上窑盖,高温烧制1小时左右,砂器就可以出窑了。
“气候适宜的时候,用砂锅炖出的鲜汤保存一个星期都不会变质。以前,荥经砂锅就是茶马古道上背夫们储藏食品的重要工具。”曾庆红说。
“这几年我在传统烧制温度上不断摸索,反复尝试,发现将温度提升至1400℃恒温烧制,能提高砂器透气性,增强砂器柔韧度。”曾庆红说。
采访时,正好赶上出窑时刻。当窑盖被揭开,曾庆红和工人们头戴竹斗笠、身披隔热披风,手持一根两米长的铁钩,将窑中砂器钩入还原坑,撒上木屑待其冷却。
一旁,前来观赏的摄影爱好者们看着熊熊烈火中被烧得通体透红的砂器,忍不住感叹这土与火交融的艺术魅力,大家纷纷拿出相机记录下美好时刻。
摄影爱好者王荣芬说:“听说今天要出窑,我们专程从绵阳赶来,就是为了看荥经砂器制作。”王荣芬指着砂器馆展示墙上的照片说,她已经买过好几个不同尺寸的砂锅,“今天第一次见到荥经砂器烧制的过程,很震撼。”
“金杯银杯不如消费者的口碑。现在,我们荥经砂器仍然坚持手工制作、土窑烧制的方式,烧制后砂器不上釉,保留了本身的自然之美,不仅能呈现传统的银灰色,如今还能形成砖红色、蓝色、磨砂黑等,不同角度看有不同光泽。轻弹外壁,会听到清脆的声音,这就是一件好的荥经砂器。”
目前,曾庆红的砂器工厂一年要做几万件砂器制品,“有德国、日本等国家的消费者购买我们的荥经砂器。”曾庆红自豪地说。
坚持传承
打响非遗金字招牌
曾庆红制作的砂器将军瓶
谈到荥经砂器,曾庆红认为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一家独大,要百花齐放。“现在荥经砂器制作方面已经有3位省级非遗传承人,正是所有砂器制作匠人共同努力,抱团取暖,才能打响荥经砂器非遗金字招牌。”
作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曾庆红深知传承的重要性,如今已累计带出70余名徒弟,“最远有从乌鲁木齐、深圳等地专门过来学习砂器制作的学生,有的徒弟现在已经在周边自己办厂开店了。”
来自四川工商学院的大四学生樊明星已经跟着曾庆红学习了两个多月。采访时,刚好遇到他拿着设计图向曾庆红请教不懂之处,“曾老师,这个茶壶壶嘴的角度应该怎样确定呢?”曾庆红看了看,便告诉他要领,并说了其中的关键步骤。
“遇到不懂的,我就会向老师请教。老师讲得很仔细,有时候还亲自示范,一边做一边讲解。这段日子,我学到了很多技巧。”樊明星说。
余学铭是曾庆红的女婿,今年25岁,但他已经有了7年荥经砂器制作经历。
“高考结束后,我常来店里玩,作为一名荥经人,从小就有泥土情怀。”余学铭说,一开始曾庆红让他每天捏200个多肉罐,“我知道他是考验我能否静下心,有没有天赋。”余学铭完全沉浸在砂器制作的世界里停不下来,整整坚持了2个月,曾庆红发现他在砂器制作上有天赋,这才让他继续跟着学习砂器制作。
“目前,荥经从事砂器制作的大多以中老年匠人为主,25至30岁的年轻群体很少,作为一名‘95后’,我认为有责任和义务去接棒这项非遗技艺,继续把它传承下去。”以前,余学铭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不断奔走在学校和家之间。如今,余学铭已经成长为荥经曾氏砂器第十代传人。
宣传推广
让更多人了解荥经砂器
曾庆红制作的砂器——摆件
如何将荥经砂器不断创新、继续传承下去,这是曾庆红长期以来都在思考的问题。“现在我经常同四川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教授进行沟通,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希望在砂器制作上碰撞出新火花。”
“以前荥经砂器大多制作成传统、单一的砂锅、药罐,随着时代发展,如今荥经砂器还能做成茶具、雕塑、庭院摆件、工艺品等,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曾庆红说。
曾庆红展示了创作的砂器:“这种款式的砂器目前在市场上很受欢迎,采用双层泥料制作,外面用的是粗泥,烧制后表面颗粒感很强,里面用的是细泥,内胚光滑,保留了荥经砂器的特色,而且观赏价值也很高,深受消费者喜爱。”
曾庆红制作的砂器水壶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荥经砂器要走出荥经,必须利用好线上线下宣传平台。”余学铭发现荥经砂器在宣传方面还比较薄弱,和曾庆红沟通后,大家决定转换思路,由曾庆红负责砂器手工制作,余学铭负责网络直播、开展研学活动等宣传推广,同时经常带着荥经砂器参加各种展会,让更多外地人了解荥经砂器。
2021年,曾庆红砂器工作室通过“非遗+研学”模式,为学校师生开展砂器制作研学课堂,“每一位来研学的小朋友都是荥经砂器的小小非遗传承人,通过亲手制作,充分发挥小朋友的想象力,锻炼了动手能力,收获了欢乐与成长。”曾庆红介绍,目前已累计接待了50000余人次参观研学,效果十分理想。
谈到接下来的打算,曾庆红说:“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们到荥经来,走进砂器馆参观了解荥经砂器历史。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我将毫无保留传授经验,让更多朋友了解并爱上荥经砂器制作非遗文化。”
市融媒体中心 徐怡
审稿:程普 白雨锶
责任编辑:李桃月
来源:雅安日报 日期: 2024-06-02 09:05:32
编辑:李桃月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