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5-13 09:30:54 雅安日报
村民制作菌包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
产业振兴是实现农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如何才能实现产业振兴?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和放大自身潜力及优势,无疑是实现“起好步”“开好局”,进而为达成目标预期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
天全县城厢镇两岔村紧邻县城,户籍人口仅1000余人,为实现产业振兴,这里先后探索过猕猴桃、竹笋、黄金梨种植,以及山羊、长毛兔养殖等产业,但都因地理环境和技术不成熟等原因,先后以失败告终。
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步之年。从当年开始,两岔村将产业振兴与实现群众可持续稳定增收相结合,积极发展食用菌产业。至今已有3年多时间,该村取得的成效已超过预期。
多管齐下
发展食用菌产业
将一小汤勺栽培种倒入菌包,均匀分布在袋口上,再套上橡胶圈套、盖上报纸封口,最后用橡皮筋扎紧。而在菌包另一端,同样的操作流程还需要再来一次……这样的菌包,两岔村村民高守香每日可制作400余个,每日工资100元。
“再过几年,我就满70岁了,这个年纪还能守着家门口挣些零花钱,已经很满足了。”去年,高守香总计在两岔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食用菌生产种植基地务工40余天,加上在家扎的空菌包,共收入6000余元。
两岔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食用菌生产种植基地是该村于2021年用争取到的100万元中央省级财政项目资金,结合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老村小)而建成的,占地面积3亩,共有5个生产大棚。
2022年初,该基地正式移交给两岔村集体经济组织——天全县城厢镇两岔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由该合作社负责经营管理。
彭克林是两岔村食用菌种植大户,他的种植经历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初。现在,为帮助村里这项特色产业顺利发展起来,彭克林不仅作出了无偿提供种植和管理技术的承诺,更是以基地为菌包生产车间,以最优惠的价格为村集体提供所需要的菌袋。“菌包用来帮助有发展意愿的群众。”彭克林说。
按照两岔村“两委”最初的计划,村集体将采用以户为单位的模式,将菌包以每袋8元的价格卖给本村包括脱贫户、防止返贫监测户、残疾户、低收入户等在内有意愿发展食用菌种植的家庭。
两岔村特色产业新发展模式的探索实践,很快受到城厢镇党委、政府的关注。该镇相关负责人还在实地调研后提出建议:以两岔村为核心,将受益范围覆盖到邻近的白石村、马溪村、梅子村、龙尾村,抱团取暖、抱团发展。
为让更多群众受益,城厢镇积极向上争取,为两岔村争取到来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专项衔接资金。
涟漪效应不断扩散,发展食用菌种植的村民也逐年增多。如今,当地已从2022年的50余户,发展至今年的150余户。“仅今年就新增近50户。”两岔村党支部书记刘兴芹说。
预定的菌包再次猛增,两岔村也铆足干劲加班加点生产。“预计今年将生产销售超过10万袋菌包。”刘兴芹掰着手指头粗略一算后说,除去成本,村集体每包可收益3元,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仅此一项就有望突破30万元,超过去年的25.8万元。
基地内已进入菌丝繁育环节的菌包
强化引领
提升种植效益
从生产菌袋、菌袋灭菌、菌袋接种、菌袋发菌,再到将菌袋发放给农户,整个过程会因气温的高低持续40天至50天。
“分批次生产,‘成熟’一批发放一批,5月底开始发放,预计在11月发放完毕。”拿起已长出菌丝的菌袋,彭克林说。
受房屋面积限制,当地村民高琼每年订购的1000袋菌袋都平均分成两次取,种植的地方就在她家堂屋,架子也是用砍来的竹子编的,种植技术则全部由基地提供。“2022年,我种植食用菌就获得纯收入1万元左右。”高琼说。
高琼一家曾因家庭成员病残而致贫,后来两个儿子通过就业扶贫带领家庭脱贫,现在她守在家门口就能挣钱。高琼一家可持续稳定增收的背后,是两岔村在坚持党支部引领下,以民生为导向、以市场为主体、以效益促发展,用“小蘑菇”为困难村民撑起的一把把“幸福伞”。
这份引领来自“谋思路”。两岔村以村级股份经济合作联社为抓手,探索“扶贫资金跟着农户走、农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产业基地走、产业基地跟着市场走”的“四跟进”方式,致力把党支部打造成集体经济发展“火车头”,该村因此有了如今集生产、加工、仓储为一体的食用菌基地。
这份引领来自“聚合力”。该村积极探索“村干部领办合作社、党员做示范、农户跟着干”运行模式,实行集体谋划、专人管理、独立核算的经营模式,并与本村食用菌种植大户结成发展联盟。该村致力于更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有效实现了资金、人才、技术、资源等优势的互补。
这份引领来自“增效益”。该村充分发挥城边村地理位置优势,创新菌棒“领养”模式,推行“订单+托管种植+采摘体验”,提升食用菌产品附加值、拓宽产业发展链条。该村致力构建合作社与农户更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实现特色产业链上个体到整体的共同发展、可持续循环发展。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靠特色。
坚持“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思路“抱团取暖”,紧扣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可持续增收这一主线,两岔村已初步走出了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如今,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特色产业发展“起好步”“开好局”的两岔村,对后续发展已有了打算:探索多元化精深加工、积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快发展食用菌产销一体化的数字化服务、创建品牌筑牢延伸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让小菌菇充分释放产业兴旺、乡村振兴大“蘑”力。
本报记者 孙振宇
编后:
因地制宜促进乡村大发展
在乡村振兴中,我市各村落地理条件不一,历史文化不同,产业规模有别,这就意味着不能采用一种模式搞发展,还应因地制宜、顺势而为。
有的村落自然生态绝佳,适宜发展乡村旅游,让村民端上“旅游饭”;有的村落靠近城镇,交通便利,可优先发展蔬菜种植产业;有的村落虽然地处僻远,但人均耕地面积较大、山林较多,可根据气候、土壤等条件发展粮食种植和林下养殖产业。
可以说,“一村一品”的发展路子,是当下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只有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通过扩大产业规模、擦亮本土品牌、壮大人才队伍等,才能真正实现乡村大发展。
在未来,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村落能找准自身优势,铆足干劲,迎难而上,走出一条特色化发展之路,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而助力。
审稿:程普 白雨锶
责任编辑:李洋
来源:雅安日报 日期: 2024-05-13 09:30:54
编辑:李洋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