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3-05-02 10:08:22
编者按:“4.20”芦山地震对紧邻的天全县的冲击是毁灭性的。地震发生后,全县干部群众紧急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战斗中。与灾害抗衡,与时间赛跑,在这场战斗中,涌现了许多舍小家顾大家、全身心投入救灾的党员、干部、群众,他们以实际行动体现了“苦干、实干、拼命干”的天全状态。
天全电视新闻人:让青春在前线闪光
“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之后,地震灾区就成为了新闻工作者的主战场。报道灾情、报道安置工作、发掘先进典型成为记者们的战斗任务。一个个新闻记者,就是一个个冲锋在第一线的战士。他们,以实际行动,以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良知,履行着这一重大的历史使命,书写着青春人生新的诗篇。
正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天全电视台新闻报道战斗军团,和灾区干部群众一起,顽强战斗,奋力冲锋。
李山:考验我们的时刻到了
李山,天全县电视台副台长。
一个青春帅气的青年。大地震发生的时刻,李山正和家人一起享受着周末美好的时光。之前,一直忙于电视频道改版,人事改革,已经好几个周末没有陪过家人。当山摇地动,房屋发出撕裂的响声,李山抛下家人,直奔电视台。冒着强烈的余震,李山冲向了台里,第一时间抢救设备。这时,有同事赶来,他赶紧做了简单的安排,拿着摄像机就冲向了第一现场。
通讯中断,无法联系其他同事。让李山没有想到的是,他所率领的这些年轻人,已经在城区街道进行紧张的拍摄。大家看到李山,纷纷聚拢:
“山哥,请安排”。
“一场大灾难,赶紧采集素材。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
在城区音乐广场,李山对在场的记者做了简单的分工:一组赶到县委政府,二组赶到老城区,三组赶到老场、新华……
上午十点,城区恢复通电。李山冒着余震,冲向五楼,赶制节目上传……
面对地震惨烈的场面,李山深知,一场空前残酷的战斗打响了。
父母所住的县医院家属房是老房子,是否有危险?惊恐中的孩子、妻子是否安好?……李山全然忘记了家人,一心投入到紧张的工作。通讯基本恢复,电话一个接着一个,有领导的,有同事的,有上级台的…..李山仿佛旋转的陀螺,不停地转动。
入夜,避难的群众怎样?医院抢救伤员的情况怎样?临时指挥部有哪些重要部署?一直没有停歇的李山一边安排部署,一边紧张的制作节目。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
要赶紧把灾情报道出去,让全国人民知道,天全灾情非常严重。县领导,局领导连续发出命令。怎么办呢?大地震发生十几个小时了,媒体聚焦的目光仍然在震中芦山。
把我们的视频上传微博。李山闪过一个念头,庚即对同事刘莎进行安排。于是马上生成素材,马上上传微博。天全的灾情消息开始在网络上发布……
马上赶制一个画册,明天省委领导要亲临灾区视察。李山接到这个命令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一点了。一直没有停下的李山简单思考了一下,答道:保证完成任务。
这已经是连续战斗两天两夜了。两天两夜,李山和同事们总共的睡眠时间不超过4个小时。今夜,又将是一个通宵。为了让其他的记者明天有精力战斗,李山、刘莎两人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凌晨6点,一本基本反映灾情的简易画册送到了县委书记手中。“天全——站着的废墟”。县委书记接过相册,飞车而去。省委、省政府的关切,关系到家园重建。就是这本简易的画册,对省委的领导了解严重灾情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大地震发生以来,身为副台长的李山指挥着只有十几个人的新闻队伍,运转有序,很好地报道了灾情,很好地报道了灾区的过度安置。截止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天全电视台在央视发稿10余篇,在川台及各省级媒体发稿50余篇,上传微博视频70条……
战斗还在继续,李山和他率领的团队仍旧在一线战斗着……
陈巍:险些回不来
陈巍,天全电视台新闻部主任。
“4.20”地震当天,当人们还惊魂未定的时候,凭着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敏感,在信息不通、无人指挥的情况下,第一时间冲到电视台,扛着摄像机开始记录人们因地震的惊慌失措、医院紧急转移病人、县城房屋受损严重等地震带给人们身体和心灵上重创,冒着余震在危房中拍摄、记录着天全有史以来为最严重的灾难。
家里还有一位70多岁老奶奶,没法顾及,父母、妻子和只有4岁的儿子都还远在成都,电话不通、短信不畅,他甚至没有与亲人报一声平安,就冲到了地震最为严重的灾区。直到通信恢复,他第一个电话就是“命令”爸爸妈妈赶紧回天全照顾奶奶,他没有空。
震后的7天里,作为新闻中心主任的陈巍,一边要安排记者,策划消息,一边要编辑稿件,审看新闻。电视台设备有限,人员有限,一有紧急任务,他赶紧对“家里”的事情做一下紧急安排,拿着机器就冲去前线。连续8天7夜,陈巍吃在单位、睡在车里,每天工作18小时以上。在台长和他有序的指挥下,电视台运转有序,第一时间把在地震中受到的严重灾情向中央、省市媒体传送,真实、及时地向全国报道了灾情。
4月27日,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对一处危房排险的采访中,陈巍为了抢到最真实、最震撼的镜头,站在一个非常有利的位置拍摄。就在危房倒塌的一瞬间,一根乱飞的横梁飞向他,不偏不倚,砸向到他的左腿。幸好陈巍躲闪及时,只擦伤了大腿。当大家把陈巍扶起来时,发现横梁上还带有一根长钉。如果在往上几厘米,长钉就会扎进他的小腹。发现自己只是擦伤,陈巍顾不得疼痛,立即又投入到紧张的拍摄采访当中。央视的同事看了,不禁赞叹:基层的新闻工作者的敬业精神让人感动。采访回来,陈巍又与央视记者一起赶制新闻,一直到晚上11点。
刘莎:把帐篷搭在电视台旁边的草坪上
“回家?我的家在电视台旁边的草坪上”。
刘莎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轻松,连日来的疲惫,隐没在她一个浅浅的笑容里。
刘莎,天全电视台主播,一个已经有十年新闻工作从业经验的记者。在这样的基层电视台里,刘莎是多面手:出现场、摄像采访、写新闻稿件、播音主持,策划节目……是一名业务能力非常强的新闻战士。2012年,被评为市级十佳新闻工作者。
刘莎家住9楼。当地震袭来。孩子一边哭,一边喊:“妈妈,妈妈,我怕,我不在这个星球了,我要到外星球去……”刘莎轻轻抱了一下4岁的孩子,“男子汉,别怕。”顾不得母亲和孩子,刘莎冲下楼就直奔电视台。
出现场、播音、主持、与川台和其他媒体连线……刘莎一直忙碌着。地震当天晚上,灾区群众都到了空旷地方避难。母亲拿了家里的一顶小帐篷出门,电话打给刘莎:“9楼是不敢回去住了,我和孩子把帐篷搭在红军广场,你放心工作。别担心。”
忙碌的刘莎听到母亲的电话有些哽咽。貌似坚强的她冲母亲喊道:“晚上我懒得跑来跑去。你把帐篷拿过来,搭在电视台旁边的草坪上,晚上我和孩子一起睡”。
母亲只好遵命。白天带着孩子,晚上,孩子就来到帐篷里等妈妈完成工作。可刘莎完成一天的工作,几乎是凌晨两点了……
电视台旁边的草坪上,如今不仅有刘莎的小帐篷,还多了几顶小帐篷。有几个新闻记者就这样晚上在帐篷里将就躺下,天一亮,又冲到了抗震救灾的战场上。那里,有无数感人的故事在等着他们……
杨华、杨本华:带着小自愿者参加战斗
已经连续8天了,后期制作杨华、杨本华两位女将一直保持着地震当天的姿势,长久地坐在电脑前,紧张地工作。要保证新闻日播,每天都有连续16个小时以上的工作量,让这二位三十出头的女人,面容显得有些憔悴。她们的女儿,一个12岁,一个10岁,早上刚刚安排到图书馆外面的帐篷书屋那里当小自愿者去了。
杨华、杨本华每天主要负责的工作是新闻制作,形象宣传短片、宣传字幕等制作,所有节目上传和素材收集整理,还要协助央视、川台记者采集素材上送节目……
办公楼一楼不足30个平方米的工作面上,每天,各级媒体记者出去了,又回来了。每每刚刚完成一样工作,另外几项工作便有蜂拥而来。整天盯着电脑,剪辑、听现场音、生成、上传……忙得昏天黑地。
小小自愿者回来了,说是没有饭吃。两个妈妈异口同声:有方便面。两个孩子无奈地自己动手,开始泡面。
杨本华的老公是住建局的工程师,主要负责房屋鉴定工作;杨华的老公是乡镇党委书记,主要负责群众安置工作。这两个大男人在孩子眼里已经是不称职的父亲了。杨华的老公有时夜里赶回指挥部开会,开完会,连夜又赶回乡上去安排部署,已经是8过家门而不入;本华的老公整天穿梭在立体废墟之间,弄得灰头土脸。每天回家已经是凌晨了……
徐佳:发现感动,传递爱
大地震的新闻报道,徐佳分到了感动人物和先进典型组。
每天,徐佳带着一个实习生和两个自愿者,在帐篷、医院、学校、指挥部、乡下安置点中穿梭,去收集信息,去报道感动人物,用真情书写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太让人感动了,天全的人,尤其是党员干部在大灾面前,空前的团结和勇敢,彰显了一种伟大的人文精神”。
每次采访回来,徐佳含着泪花,一边讲着动人的故事,一边马不停蹄地写稿子、上传素材、剪辑同期声。她要用镜头,通过采集的故事告诉人们:天灾无情人有情,人间自有大爱涌。
在采写中医院救死扶伤的报道时,徐佳为一位只有半边肝脏,还坚守在手术台上的医生的事迹深深感动。她怀着崇敬做完这个报道,深深感叹道:地震让他对人生有了重新的认识,她一定要记录这些感动,传递人间大爱。
在一次采访中,她得知一位避难的妇女刚刚生产不久,孩子是唇鄂裂,妹妹又是癌症,家里已经负债累累。这次遭遇地震,家中的情况更是雪上加霜。因为刚坐月子,没有人愿意和她合住一个帐篷。徐佳无限悲悯。徐佳的报道播出之后,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第二天,一个公司就为这家人送去了奶粉、棉被和大米等。
徐佳和她报道组的同事一道,每天采回五六个故事,有基层党员顾大家舍小家的、有自愿者默默奉献的、有援助者千里迢迢赶赴灾区的、有普通群众团结互助的…….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动容,让人深深地体会到大爱无疆,她也正通过镜头,向灾区的群众传递着爱。
连续战斗10天的徐佳,又拿着摄像机深入到了新闻现场。那里,有无数生动鲜活的素材等待着她……
两个胖哥:我身体棒,不累
杜秋和杨启明是电视台新聘的两个年轻小伙。
杜秋要早一些,已在电视台工作了近两年,杨启明则是去年10月刚到电视台。两个小伙子体型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块头大;性格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少言语。工作上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吃得苦。
大地震发生以后,电视台的兄弟们整日冲锋在一线连续作战。真应了那句话: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用。这两个胖哥,在这场战斗中,自觉不自觉地就把自己当做了“牲口”。急难险重,还没有等到副台长李山开口,他俩就主动请缨。
“山哥,我去!”
“山哥,我身体好,不累!”
两个小伙子刚一忙完手中的活儿,一听到有下乡,有排危,有夜里的采访,总是第一个站出来。
宁康堰塌方断水,水务局组织抢险。险情发生的地方要走很远的山路,杜秋扛着大摄像机,一连跑了3趟,做回一个系列报道。从抢险到专家鉴定,从抢修到恢复……。杜秋说,再苦,没有抢险的工人们苦。为了让灾区群众早日有水用,苦一点,也算不得什么。系列报道及时、深入,全过程报道了整个险情的排除,及时有效地安抚了灾区群众,彰显了水务工作者在大灾面前心系群众的崇高品质。
跋山涉水回来,写完报道。台里又接到紧急命令:新华乡有部队官兵排除危房,需要一名记者。身上的汗水还没有干,浑身是泥的杜秋扛着摄像机,又出发了。新华回来,杜秋写完稿子,上完素材已经是晚上8点。肚子咕咕直叫,这个时候他才发现,中午就着矿泉水吃过几块饼干之后,肚子就没有填进去什么东西了。难怪,肚子闹意见呢。泡着一盒方便面,杜秋胡乱对付了一下。
他知道,一天的工作远没有结束。说不定,就在下一刻,指挥部又会发来新的命令。
杨启明,这个面容憨厚,少言寡语,一笑起来眼睛就眯成了一条缝的胖哥很受女生亲徕。女生们亲切地称他为“瞎哥”。大地震发生后,瞎哥连续作战,不停地在废墟上奔走,在帐篷之间穿梭,和其他同事一样,每天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
一天,瞎哥刚刚采访回来,正泡方便面,和他一组的女生说:
“瞎哥发烧了”。
“没事,没事。吃点药就没事了。”
瞎哥低下头,脸刷地红了。他是有些腼腆,羞涩于女生当着大家的面关心他。之后,他又“很生气”的看了女生一眼,仿佛是说:我要你别乱说。台里这么忙,有点小病你也大惊小怪。
方便面还泡着。突然接到电话。瞎哥提着摄像机又准备出发。
“你回来,不安排你去了。”
“没事的,山哥。我身体好!”瞎哥转头,身体已经钻进了赶过来接记者的车里,眨眼就消失在夜幕中了。
方便面还在桌子上冒着热气。
三个帅小伙:这是我们自己的事情
袁瑞泽、舒博、孟川这三个帅气的小伙子是刚刚大学毕业的天全子弟。去年下半年台里自聘来从事新闻工作。工作上手快、人又机灵。大家很喜欢他们。
大地震发生之后,这三个小伙子在通讯中断的情况下,第一时间赶到了电视台,扛着摄像机就淹没在人群中,奔走在废墟上。
报道进入紧张的时刻,三个帅小伙和他们的组员一起,每天跟领导视察,深入指挥部、深入极重灾乡镇采写各种报道。出发之前,认真策划,到达现场仔细采访,回到台里,迅速写好稿子又马不停蹄地冲向下一个新闻现场。
袁瑞泽,家里的房屋被震坏了,却没有回去和父母一起度过艰难的避险时光,他和杜秋等一起,睡在电视台旁边的帐篷里,随时待命。
孟川,在一次采访中,空着肚子徒步8个小时,深入到老场最偏远的村庄去采访那里的受灾群众。擦黑时分才拖着一身疲惫回到台里。同事们发现他脸色煞白,身体都有些站立不稳。这才吃惊地问:你是不是病了。孟川摇摇头。这些刚刚出校门的小伙儿,那里承受过这样超负荷的运转。他们太累了。
舒博,一天连续深入乡镇两三次。冒着余震前进在危险的民房之间,冒着夜雨去安置点。一次正端着碗吃饭,接到指令,他第一个放下碗。大家慢慢吃,我去,我去。二话没说,拿着机器就出发了。他知道,大家也很辛苦,尤其是几个女生就更不用说了。舒博的表现受到大家的啧啧称赞。
“我们本是天全的儿女。苦点,累点算不得什么。这本身就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刚刚跨出校门的青春小伙,他们,把对家乡、对人民的深厚情感,融入到自己的忘我的工作中。
当他们急匆匆回来,一边工作一边泡方便面的时候;当他们来不及歇息一下,又冲向新闻现场的时候;当他们累得趴在椅子上小憩的时候,无不让人生出一种心痛。
这些年轻人,虽然还不是正式记者,但他们已经用行动履行了一个记者的神圣职责;虽然还没有正式编制,可他们从没有计较过得失,虽然从业时间很短,可他们已经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天宣、天文)
责任编辑:姜丽
日期: 2013-05-02 10:08:22
编辑:姜丽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