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6-13 08:48:23 雅安日报
王国琴和孩子们一起玩课间游戏
“老鹰抓小鸡”“丢手绢”……6月9日,石棉县回隆镇联合小学的操场上,一位老师带着一群孩子正玩着游戏,大山里回荡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蝶舞虫鸣,微风徐徐,瓦蓝的天空下,和煦的阳光填满了初夏的校园,耳边传来琅琅书声,不时还有孩子们稚嫩的笑声。做完游戏后, 47岁的代课教师王国琴带着孩子们回到教室上课,13名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
28年来,王国琴坚持用“彝汉”双语教学,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山区彝族“花朵”,让孩子们接受教育。
反哺家乡
传播知识的种子
“以前努力读书,就想着飞出大山,没有想过要回来当一名代课老师。”回隆镇联合小学地处石棉县西南部,距离县城20公里,这里住着藏族、彝族等少数民族300余户900余人,是典型的中高山少数民族聚居区。王国琴的家就在这里,是藏族人家,家里有五个兄妹,她排行老四,从小就勤奋好学的她,是家里学历最高的孩子。
1995年,王国琴从四川广播电视中等专科学校毕业。
当时,学校老师十分紧缺,代课老师工资低,很多人不愿意去。“孩子们没有知识,连大山都走不出去,何来改变命运?”看到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王国琴毅然选择在石棉县回隆镇联合小学当了一名代课教师。
“第一次走进教室,看到30多双对知识渴求的眼睛,更是坚定了我对教育的热爱。”王国琴说,对于这些高山上长大的孩子来说,讲汉语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他们接触普通话仅靠看电视。
为了解决孩子们语言不通的问题,王国琴坚持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解决中高山少数民族同胞孩子的语言过渡教学的问题。
逐梦前行
托起飞翔的翅膀
作为藏族老师的王国琴,要教彝族孩子讲汉语是有难度的,特别是对于这些高山上长大的孩子来说,讲起彝语很溜,讲汉语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语言是相通的,我从小耳濡目染,听彝语讲彝语有一定的基础。”王国琴通过学习熟练掌握了彝语,先用彝语和孩子们交流,然后再用汉语给他们上课。每天上完课还要带着孩子们一起画画,一起做游戏,一起讲故事,在寓教于乐中让孩子们认识汉语、学会汉语。“不到三个月,孩子们都可以听懂汉语,一年的语言过渡班学习,基本都能用汉语进行交流。”王国琴说。
同时,作为一名县人大代表,王国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又多了一项任务,那就是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和代表履职业务知识的学习。王国琴将代表职务与教师的本职工作有机结合,通过与学校老师的沟通和家访等,广泛了解老师和家长们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愿,聚焦民生热点难点、群众急难愁盼,围绕留守儿童教育、控辍保学、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等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细数这些年的教学经历,谈起走出大山的孩子们,王国琴就有一种成就感。从自己执教的语言过渡班走出去读大学的学生有30多人,有的研究生都毕业了,有的找到了好的工作,逢年过节都要回来看她。每一个学生王国琴都能叫出名字来,每一个学生读什么学校她都如数家珍。
“我希望自己成为他们飞出大山的翅膀,帮助孩子们改变命运,实现不一样的人生。”王国琴说。
28年坚守
书写平凡的人生
从85元到175元,从500元涨到1000元,再到现在的1630元,一连串的数字记录王国琴28年来的工资变化。
当问到为什么当年不选择更好的工作时,王国琴笑了。“钱是少了一点,但是真的离不开这间教室,既然认定了这份职业,就要对孩子们负责。”王国琴说,家里人都在企业上班,曾经也想过到企业找份工资高的工作,但是每当看到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她又放弃了。
“有王老师在,我们放心。”学生家长说,他们对王国琴非常信任,把孩子交给王国琴教育非常放心。
随着教育改革深入,原来有着一两百人的学生和十几名教师,从语言过渡班到六年级的联合小学,现在就剩下王国琴一个人,一个语言过渡班。
一个老师一个班,教室里坐着13名适龄学前娃,一双双纯净无瑕的眼睛。消瘦却精神抖擞的王国琴正给学生上课,她讲得认真,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每周一到周五早上8时30分,王国琴从校门口把孩子们接进学校,放学后,她又把孩子们一个个送上车再返回办公室整理课件资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过得忙碌又充实。
“有人说,教育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28年来,王国琴用自己满腔真情,撼动中高山孩子固有的命运,推动他们走向更好的未来,唤醒一批又一批孩子对知识的渴望,不忘初心,在石棉教育的热土上耕耘……
李锡科 王珊
雅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代庆
审稿:程普 白雨锶
责任编辑:郭涵
来源:雅安日报 日期: 2023-06-13 08:48:23
编辑:郭涵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