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11-30 08:26:20 来源:雅安日报
11月22日清晨,走进石棉县新民藏族彝族乡双坪村内,远远便能闻到屡屡酒香。寻味而去,只见村民王友国正在两口大锅前忙碌着。烧柴、蒸米、煮酒、装瓶……虽然他右手只剩两根手指,但酿酒功夫却依旧娴熟。
“今年酒价不错,如今已经卖了数千公斤白酒,加上养猪、枇杷等,全年收入能有30余万元。”从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到荣获四川省脱贫攻坚奋进奖,从缺技术、缺产业到走出一条集“酿酒—养猪—种植”为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道路,王友国靠着一股敢于拼搏的劲,拼来了属于自己的一片艳阳天。
“等到明年2月份,我申请的‘良友山泉’商标注册完毕后,我还要走上电商销售渠道。”王友国说。
王友国天生肢体三级残疾,年轻时父母又相继去世,他不得不走上打工谋生之路,由于没文化、缺技术他屡屡碰壁,最终还是选择回乡发展。
2014年,王友国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此后,在当地政府积极鼓励村民发展枇杷种植,壮大产业支撑的背景下,王友国利用现有土地,发展了4亩枇杷,但因枇杷见效周期长,实现早日脱贫还要另想办法。
随后,王友国想到当地藏族、彝族同胞喜爱饮酒的习惯,便琢磨着学习酿酒。于是,他从最基本的备料、粉碎加工、拌料、蒸料等工艺开始学习, 3个月后,终于将酿酒工艺牢记于心。
“我以为生活会就此顺利,没想到又被开酒厂所需的十余万元所难倒,还好有乡政府和驻村工作队员的帮助。”王友国说,时任双坪村第一书记的李威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向上级汇报并进行协调。最终,石棉县农村信用社联社新民信用社给予自己小额信贷4万元,又从红会无息生计资金中帮他借款1万元,加上向亲戚朋友借的几万元,终于在同年4月,建成了90平方米酒窖,并由此开办了“良友纯粮酒厂”。
2016年,王友国顺利实现脱贫,2017年,王友国在当地集镇上租赁了一家店铺进行成品酒销售,随着知名度不断提升,当年他卖酒的毛收入便达到30万元。截至2018年6月,王友国已窖藏白酒1万余公斤,价值50万元以上。
“酒糟可用作猪饲料,猪粪还可用作黄果柑、枇杷等果树的肥料。”因为酿酒脱贫后,王友国又开拓了一条集酿酒、养猪、种植为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道路。“今年光靠养猪,就带来了10多万元收入。在使用农家肥后,果树结出的果子,其品质也有所提升。”王友国说。
王友国脱贫不忘乡亲,从2017年开始,他便将酒糟免费送给周围的贫困户喂猪,还定期以120元/天的劳务费,吸纳他们前来酒厂务工。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王友国看着大多数人都没按时外出务工,也邀请乡亲们到酒厂来务工。
“我在围墙上画了一面党旗,上面写着‘党在我心中’五个大字,我会永远铭记党和政府的关怀及帮助。”在致富路上,王友国始终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他用坚韧和毅力写就了属于自己的脱贫故事。
本报记者 吴丹
审稿:程普 白雨锶
责任编辑:任思瑗
来源:雅安日报 日期: 2020-11-30 08:26:20
编辑:任思瑗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郭凤林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lat30n#126.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蜀ICP备09001651号-7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69号 川预审664R-T6P6-042X-0TP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