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2-09-21 09:14:13
枇杷
核桃
黄果柑
草科鸡
石棉,这个人均土地不足0.5亩的山区小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成为川西农业产业化的一枝奇葩。尤其是小水果产业,摘回了无数的桂冠,并实现年产值1.6亿元。
以建设 “世界优质枇杷原产地基地、中国优质黄果柑第一县、四川优质核桃基地、中国优质草科鸡养殖基地”为目标,走生态精品高效农业发展道路,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进程,努力建设5万亩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精深打造“百里金果长廊”,建设10亿元农业优势产业集群。“十二五”末,实现产值10亿元。如此豪气且务实的目标,不难看出石棉人在怎样描绘自己的未来。
黄果柑引领
石棉农业发展新方向
“种玉米每亩赚68元、水稻670元、小麦倒亏2元,发展黄果柑每亩赢利上万元。”石棉县新民乡小马村村委会主任赵志刚说,对于石棉来讲,发展黄果柑确实是一个好项目。
黄果柑,错季节水果,每年在水果淡季的四五月份上市,是石棉地方特色品种资源,该品种晚熟、花果同树,是四川省唯一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杂柑类品种,具有“晚、名、特、优、新、奇”等优良特性。在石棉县农村,新民、迎政、宰羊、安顺等乡镇,农民种植黄果柑有300余年历史,但由于受传统农业影响,黄果柑的市场前景在很长一段时间没被人们发现。前些年,由于修建电站、高速公路等,石棉县大量的良田沃土被淹没和占用。不少村民四处迁徙,尤其是处在大渡河沿岸的挖角、田湾、新民、先锋、安顺、迎政、宰羊、丰乐、永和等乡镇。地没了,田没了,留给村民们的是一些乱石岗——土地失去了对农民的保障功能。如何保障农民们的生存?市、县领导高度关注,石棉县农业局局长何健康为此带着一帮人四处问策。最后,在经过多方论证的基础上,黄果柑被列为石棉县农业发展重点产业。从此,以宰羊乡坪阳村为代表的黄果柑产业,迅速在大渡河沿岸的宰羊、新民、安顺、美罗、新棉等乡镇发展起来了。
昔日的乱石岗披上新绿。
在新民乡,小马村三组村民何开忠承包70多亩乱石坡栽种黄果柑,建成第一片黄果柑示范片。此后,黄果柑开始在小马村、大马村成片栽种。“当初胆子小了点,只发展了500亩,如果胆子再大一些,黄果柑的收益肯定比现在还要大很多。”赵志刚说。新民乡大马村原村支部书记欧阳朝均告诉记者,大马村二组原来人均耕地0.7亩,其余都是乱石荒坡。水库蓄水后,没了地,原来的乱石荒山被村民们开垦出来建成了240亩精品果园。“我现在一年收入5万多元。”欧阳朝均说。采访中记者看到,龙头石电站蓄水后,大马村和小马村黄果柑95%栽种在乱石坡上,仅小马村就建成精品果园1270亩,今年年产300多万斤,创收400多万元。
每户年收入4万元以上,七成农户开上了小车,99%的农民住上了小洋房,家家户户用上了沼气。黄果柑产业好不好,宰羊乡坪阳村最有说服力。以前,坪阳村主要收入来源于玉米和水稻,零星种植的黄果柑收入微乎其微,年户均收入徘徊在3000—4000元之间。近年来,在石棉县委、县政府的扶持下大面积发展黄果柑产业,并向示范基地方向发展,全村平均每户仅黄果柑年收入就达到4万元以上,其中有15户农户年收入已经超过10万元。
十年耕耘
枇杷荣享“中华名果”
“20元一斤批发价,最大达到3两一个,年收入达到400多万元。”谈起大五星枇杷,石棉县迎政乡红旗村支部书记吴立华脸上就笑开了花。
2011年,红旗村枇杷基地大五星枇杷曾一度批发价达到每斤20元,今年优质枇杷也销售到每斤18元,实现年产值400多万元。“去年收入4000多元,今年就是28000多元,收入已经打了几个滚。明年还要在今年的基础上增加10000元,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年纯收入超过60000元。”原红旗村支部书记王福珍说。
红旗村出产的大五星枇杷由于颗粒大、口感好、含糖量高等优点,一直深受消费者喜爱。每年枇杷成熟前,北京、成都、云南等地的商贩就到红旗村租房收购枇杷,每年除大型企业收购之外还有零星商贩光临红旗村。“一天向外销售2—3万斤,高峰期长达40天。红旗枇杷在其他省市市场上曾经最高销售到每斤120 元,是枇杷中的精品。”吴立华说。
石棉枇杷已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认证和“四川省第十届名牌农产品”称号。“基地标准化、文化建设氛围浓厚,生产比较完善,气象监测科学化管理水平较高。”8月9日,看完石棉县迎政乡红旗村枇杷标准化示范区后,省质监局标准化处副处长王祥文对示范区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于红旗村的枇杷产业、枇杷文化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肯定。
另外,石棉县野生枇杷资源丰富,分布于全县14个乡镇,有大渡河枇杷、栎叶枇杷、本地枇杷三个种。目前共发现野生枇杷16000余株,其中百年以上的古树有150余株,主要分布在大渡河和楠桠河两岸海拔780—1700米的区域范围内。
据悉,石棉县是“世界枇杷栽培种原产地”和优质晚熟枇杷的适宜种植区,现有枇杷基地面积1.3万亩,产量3000吨,产值5000万元。在“十二五”规划中,石棉县枇杷产业规划面积涉及12个乡镇,33个村,总面积2万余亩,其中,示范片面积1万亩, 总产值达到4亿元以上。
去年,“2011年中国园艺学会枇杷分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在石棉县成功举行,中国园艺学会命名石棉县为“世界枇杷栽培种原产地”和“中国优质晚熟枇杷生产基地”,中国园艺学会枇杷分会授予石棉县“中国野生枇杷资源保护特别贡献奖”奖牌,石棉枇杷美名远扬。
核桃树下套种蔬菜,林下经济成效显著。
干果产业浪涌大渡河岸
两株优质核桃树年产核桃7000多个,年收入3000多元。9月4日,石棉县宰羊乡马富村一组李玉珍、曹培成夫妇从县林业局工作人员手中接过核桃款。“发展优质核桃嫁接和栽种,原来8年开始挂果的核桃树,如今3年挂果,5年投产。”曹培成说。
近年来,石棉县大力发展种植优质核桃,其中石棉巨型核桃、石棉指核桃获得了四川省优良核桃品种认定。
2012年9月5日,在石棉县永和乡白马村5组,石棉县东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简称东威公司)通过土地流转栽种的1200亩核桃林下种满了辣椒、生姜和花生。土地流转之后当地村民又被返聘到核桃园务工,解决了就业问题。
最近几年,石棉县对核桃品种进行改良,大面积发展早熟品种川早核桃,挂果期从8年缩短至3年,一般情况下前3年种植户都处于投资亏损阶段。2011年,东威公司在白马村5组栽种川早核桃1200亩, 为了减轻投资者的经济压力,在农口部门的指导下套种蔬菜,发展林下种植。 “光土地流转费用一年就是几十万,通过核桃树下套种蔬菜,今年收入可达300多万,既可以解决土地流转和人工费用,还有赢利的空间。”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东威公司现有工人60人,其中50多人是白马村5组村民。
据了解,经过品种改良升级之后,石棉县现有核桃面积已达7.1万亩,产量840吨,产值1680万元。“十二五”末,核桃面积将达到10万亩。石棉县和元核桃工贸有限公司生产的“和恒元”牌核桃油产品已获得QS质量认证和有机食品转换认证,该产品有助于婴幼儿、孕妇、脑力工作者和老年人的大脑发育和记忆改善,深受消费者喜爱。
观光农业扮靓红色旅游
随着雅西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石棉县成为了攀西阳光之旅线上的重要景点。境内除了有安顺场红色旅游景区外,还有著名的田湾河风景区、孟获城等。近日,记者走进安顺乡,400多亩黄果柑林将安顺场形成半月形包围,让外地游客在追溯红色记忆之时,又能享受摘果、尝果、观果的乐趣。今年3月17日,中国第二届黄果柑节暨石棉县乡村旅游节在安顺乡安顺村召开,优质生态水果黄果柑给会节增添了一道新景。风景秀丽的观光果园吸引了众多宾客。
安顺乡辖6个村,全乡8500多人,4个村在中高山地区,2个村在河谷地带。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依托移民造田,引导群众标准化种植黄果柑,扶持成立专业合作社开展果品营销,在低山河谷地带发展1800亩示范片,中高山发展核桃5800多亩。2012年,仅安顺村黄果柑产量就达450余吨,产值达400余万元,户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黄果柑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骨干产业。与此同时,400多亩黄果柑示范基地还促进了红色旅游业的发展。“游客在黄果柑果树上写上自己的姓名,约定来年再来摘收。“300元——500元一株,付款后委托农户帮助管理,来年再来采摘,其乐融融。”安顺乡乡长倪虹说。
石棉黄果柑已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国家原产地证明商标”认证和“四川省第十届名牌农产品”称号。目前,石棉县黄果柑种植基地已达到3万亩,产量2.3万吨,产值9200万元,种植规模、产量和质量已居全国黄果柑产区之首,是中国黄果柑生产第一县。预计在2016年,产量将达到9万吨,产值5亿元以上。全县黄果柑种植区已建成万亩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全市首个省级精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部份种植基地已取得有机食品和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黄果柑文化节”,果品成功打入成都、北京、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内国际市场,产品在国内外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深受消费者喜爱。
雪山珍品草科鸡越飞越远
草科鸡,体格硕大,肉质鲜美,产于石棉县的草科、田湾及邻近的新民、挖角、先锋等乡镇。近年来,在石棉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石棉的草科鸡产业越做越大,而且越飞越远。目前,该县除了在政策上扶持发展草科鸡产业外,还投资2000多万元,建起了年宰杀五十万只草科鸡的加工厂一座。
“今天刚销售了一车,每斤12元,一车一车往成都发,销路基本不用愁。”2012年9月5日,刚销售完草科鸡的石棉县华蓉草科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华文均见到记者,迫不急待地分享了这个喜讯。2003年开始,石棉县委、县政府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大学食品工程学院实施校县合作、校企合作,组建了草科鸡专家大院,并派驻科技特派员,出台优惠的产业扶持政策,将草科鸡产业作为县域农民增收的特色支柱产业来培育。华文均告诉记者,2007年在接管专家大院之后,他把工作重心放到保种选育上,在家系和品系上下功夫对品种进行提纯,在川农大草科鸡专家大院的指导下,草科鸡保种选育中心场已选育出麻黄羽白皮系、乌骨黑羽和黑羽白皮3个品系90个家系原种公、母鸡3000多只,后备种公、母鸡2000多只,每年能对外提供鸡苗近40万只。“今年预计出栏将达到60万只,其中40万只就来自专家大院。”
先锋藏族乡解放村3组村民王青兰,与合作社签定供种回收协议之后,利用自家房前丰富的林地资源放牧养殖草科鸡,2008年以来,先后放牧养殖草科鸡10800只,出栏销售后盈利15万元以上。8月8日,宰羊乡养殖户李嘉勇一声吆喝,黑压压一群草科鸡就将他围在中央,等待喂食。李嘉勇通过土地流转承包林地50亩,积极发展林下养殖,仅今年出栏草科鸡就可达到10000只以上。“去年那一批公鸡卖到每斤15元、母鸡13元,一下就挣了好几万。”李嘉勇说。
2011年,在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草科鸡被广大采购商热捧,用草科鸡精心熬制的鸡汤更是被业界誉为“天下第一美味鸡汤”。
2012年5月10日,草科鸡保种选育中心场取得了“四川省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标志着草科鸡保种选育中心场已经成为省级种畜禽场,为今后在省内大力发展铺平了道路。
草科鸡已经飞出了石棉,飞向了全国。“专业合作社每隔3—4天往雅安、成都运送一批,每批运送1000—3000只,目前已经销售27万只。”华文均说。
2011年,石棉县草科鸡年出笼已达到50.45万只,产值5000万元。“十二五”末,年出笼将达到100万只以上,产值超亿元。田湾河野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已开展草科鸡产品深加工及市场开发,冰鲜草科鸡、草科鸡罐头、草科鸡肉干等系列产品,深受消费者亲睐。已经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草科鸡产业化发展模式。
专家学者为草科鸡养殖支招
经验总结
专合组织、龙头企业
为石棉农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2007年,石棉县新民乡小马村经过3年发展,黄果柑已经形成500亩的发展规模,由于农户个体管理造成农药使用混乱、管理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2008年,在赵志刚的带动下小马村率先成立石棉县小马黄果柑专业合作社,初步建立起了“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了产业发展、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经过几年的发展,石棉县小马黄果柑专业合作社成员遍布新民、挖角等乡镇,仅小马村规模就达到1000多亩,年产值超过400万元。
据了解,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97个,入社成员2000余人,注册资金达7000多万元,连接辐射带动周边农户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种养殖业9000余户,年销售收入6000万元。此外,龙头企业也为石棉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初步建成了草科鸡加工厂,年加工草科鸡可达50万只,年产值亿元以上。
技术服务队成为
石棉农业增收的重要保证
黄果柑技术服务队、枇杷技术服务队、核桃技术服务队、草科鸡技术服务队遍布石棉县的各个角落。石棉县农业局局长何健康告诉记者,这些服务队为石棉农业的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统一在正规厂家购买农药、肥料,并抽样保存,肥料留样。”这是石棉县专业合作社维护自身权益最常用的办法,技术服务让农户种植管理无后顾之忧。
新民乡小马村专业化服务队现有技术人员14人,对种植农户实行包户到人,定期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每年黄果柑成熟时都要对果实进行食品安全检测,确保产品质量合格。 “通过技术服务队统一管理和技术指导后,优质商品果增加了30%以上。”赵志刚说。
技术服务队还积极开展各类技术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技术水平和就业能力,年培训6000人次以上。
标准化生产是实现
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手
据了解,石棉县利用校县合作关系,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大学、重庆柑研所等科研院校进行广泛合作,成立了草科鸡专家大院和黄果柑专家大院,建立了5个教育教学实习基地,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扶持指导成立特色产业发展专业化服务队15支,下派科技特派员15名,大力开展标准化技术措施推广应用,建立绿色防控基地8个,建成2.8万亩黄果柑、枇杷、核桃标准化生产示范片,其中黄果柑建成万亩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省级精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场)18个,有机认证农产品4个、面积3914亩,国际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农产品2个、面积2004亩。标准化生产成为石棉农业产业实现上档升级和可持续发展重要推手。
政策扶持引导是
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保障
石棉县委、县政府一直把特色产业发展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每年出台培育和扶持特色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对引企业、建基地、办协会(专业合作社)、创品牌等给予大力扶持。整合项目资金,加大多元化投入力度,县本级财政按每年不低于20%的增长速度增加投入,2011年达到2650万元,今年将达到3000万元以上。
在政策扶持和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下,石棉县各级各部门整体联运,上下一盘棋,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不断加快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进程,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精深打造“百里金果长廊”的氛围日益浓厚, 加快了10亿元农业优势产业集群的建设步伐。
记者 周代庆
责任编辑:姜丽
日期: 2012-09-21 09:14:13
编辑:姜丽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