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8-05 09:53:16 雅安日报
共建单位开展义诊志愿服务活动
“现在小区的花坛干净整洁,硬化后的地面也不积水了,车辆停放也更加规范。”近日,说起小区的变化,名山区茶都景苑小区居民梁琼喜上眉梢、乐在心里。
基础设施老旧、环境脏乱差、私搭违建曾是困扰茶都景苑小区34户居民的难题。为消除小区安全隐患,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雅安市政务服务管理局等共建单位深入群众耐心沟通,争取到广泛支持,并投入10万余元对小区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如今,茶都景苑小区人居环境得到大幅改善,居民生活品质明显提高,广大居民一致点赞。
发生在茶都景苑小区的这些事,是蒙阳街道推行社区党建联席工作机制成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蒙阳街道着力构建“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群众参与、多方获益”的共治共享格局,截至目前,该街道所辖4个城市社区已与34家市、区级部门(单位)结成共建关系,助推各类资源下沉到基层治理的末梢,转化至服务居民的关键处。
搭建平台制发制度
“研究解决难点问题”“讨论化解物业矛盾”“推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今年3月,蒙阳街道制发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确保社区和共建单位沟通有平台、服务有抓手。梳理这一制度,干货满满,与城市发展高度相关、与居民生活紧密相连。
在平时工作中,蒙阳街道聚焦常态化,从搭建平台入手,将每季度首月固定为社区联建活动月,集中召开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动员共建单位开展政策咨询、安全宣传、法律援助、走访慰问等志愿服务活动。截至目前,蒙阳街道社区共建志愿服务活动已累计服务群众1万余人次。
如何提高志愿活动的“温度”,让共建单位的服务更精准,让辖区群众感受到更加充实、更可持续的获得感、幸福感?蒙阳街道探索出“需求摸底+精准对接+领办问效”闭环工作模式,依托社区收集党员群众的突出困难、需求,并及时向社区党组织反映;由社区党组织对收集到的信息分类、细化后形成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与共建单位精准对接,研究提出共建项目;由共建单位领办实施,在每季度党建联席会汇报工作进度和实施效果。截至目前,4个城市社区已认领实施微项目49个,下沉资金154.1万元,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132个。
特色项目精准服务
“童”心协力、“童”创家园、“童”学之旅……去年以来,蒙阳街道新城社区举办的夏令营活动有声有色。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了解社区生活环境,熟悉身边事物,成为社区微改变的小小贡献者。
近年来,新城社区依托壹基金“儿童服务站”等特色项目,以儿童需求为导向开展精准服务,2020年以来落实资金36万元,累计举办活动584场次、惠及儿童8475人次,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
这是蒙阳街道在开展社区共建活动中,聚焦提升服务“精准化”的有益探索。立足社区居民的现实需求,蒙阳街道整合区民政局城乡社区综合服务“提能力”项目资金80万元,全面提升社区服务专业化水平,推动基层治理有质有感。
坚持项目引领,紧扣需求导向、效果导向,蒙阳街道各社区党组织及共建单位结合自身职能,围绕社区“一老一小”等重点对象,精心策划实施“邻里学堂”等特色服务项目。同时,蒙阳街道对有示范性、带动性的项目实施以奖代补,推动特色服务项目持续开展。
科学激励双向奔赴
“我们每周五都会到社区集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希望通过一些微小但持续的努力,为社区居民办好各种小事、实事。”这是某区级共建单位志愿者的心声,也是蒙阳街道广大志愿者带头担当作为的生动写照。
蒙阳街道立足志愿服务活动良性发展,充分激发共建单位服务热情,探索形成“鼓励式”保障模式。该街道完善评价机制,通过实施城市社区反向考核部门工作机制,由社区对纳入全区目标绩效考核的49个区级部门8个方面的工作内容进行考核,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共建单位志愿服务实绩的标尺,考核结果直接影响各共建单位年度目标考核。利用“茶源名山”APP志愿服务管理平台,把有意愿、能胜任的机关党员吸纳到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中来。
此外,蒙阳街道还从共建单位志愿服务者中积极选树先进典型,在“名山先锋”“名山融媒”等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对表现优异的志愿者及时给予奖励,确保共建志愿服务工作推动有力、常态长效。
“我们的工作与社区紧密相连,并非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奔赴。如果没有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我们可能连居民的家门都难以敲开,更不用说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了。我们还有许多任务需要社区的支持才能顺利完成。”一位共建单位负责人说,通过共建互促,党员们在实践中重温并践行了初心和使命,共建单位更好地发挥了职能作用,更重要的是,这些努力让社区居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和益处。
夏宗涛 本报记者 李丽
审稿:程普 白雨锶
责任编辑:郭涵
来源:雅安日报 日期: 2024-08-05 09:53:16
编辑:郭涵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