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09-15 09:19:52 来源:雅安日报
什么是幸福美丽家园?
每个人的定义都不一样。在许多村民看来,有份收入,吃喝不愁。在游客看来,是要有好吃的、好玩的地方。
经过几年努力,名山区百丈镇终于成了村民和游客心目中共同的“幸福美丽家园”。
当地村民开办的农家乐
认准目标 脱贫步伐更坚定
前后忙活了大半个月,名山区百丈镇高岗村村民梁洪明终于松了一口气。因为被8月10日大风吹飞的养猪场屋顶,终于抢修完成。
“今年,我打算实现15万元的销售收入,但一场大风让养猪场受灾,瞬间心里就没底了。”梁洪明说,几年前因身体原因,他天天都在为孩子学费、家里的日常开销发愁。如今,家庭年收入有望达到15万元,这是以前完全不敢想的事。
2013年,梁洪明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本来生活就难,这下还戴了顶‘穷帽子’。”梁洪明说。
“帮扶人员上门做思想工作,鼓励我从事力所能及的事。”梁洪明说,没过多久,帮扶单位就根据梁洪明家的实际情况,给他送来了两头能繁母猪,这让其看到了脱贫希望。
第一窝猪崽出生时,梁洪明坐在猪圈边哭了一夜,他终于能还账了。接着,第二窝、第三窝、第四窝……一窝窝猪崽出生,梁洪明家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今年我卖了37头商品猪,毛收入有10万元。”梁洪明说。
前段时间,梁洪明的养猪场屋顶被大风吹飞,花费了2万元重新修建,他虽然有些心疼,但还是咬牙开始自救。就在这时,当地村组干部和群众自发前来帮忙,更让梁洪明感动不已。
“感谢党和政府、感谢乡亲们,脱贫奔康的路上我一定不拖大家后腿。”梁洪明说,在大家帮助下,靠着养猪、种茶、村道保洁,自家的日子将越过越好。
梁洪明的故事,只是百丈镇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自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百丈镇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帮扶信心、帮扶真心、帮扶诚心贯穿始终。沉下心,寻找致贫原因;俯下身,倾听群众诉求;静下气,谋求脱贫出路。经过几年努力,全镇贫困村和贫困户如期实现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降为零。2019年全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8万元,同比增长12%。
日子越过越好,生活越来越顺心。百丈镇曾经的贫困群众都说:“感谢那么多的好心人帮助,只要认准了目标,我们一定能致富奔康。”
孩子们在高岗村广场上玩耍
找准路子 基层治理更高效
说起“组织引领、群众参与;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建章立制、常态管理”的“高岗村模式”,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高岗村模式”从根源上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难、污染大的治理难题,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开启了保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乡村的新路子。
“其实‘高岗村模式’的根本,就是对基层治理的一次探索和创新。”百丈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百丈镇,曾经的高岗村共6个村民小组、374户农户、1224人,全村种植茶叶约 1.45平方千米,年出栏生猪6000余头,另外还种植了猕猴桃。这些产业在带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却为当地环境卫生带来了风险和挑战。
生产生活垃圾增多,又没有一套完整的垃圾处理体系,导致高岗村的村道、河道垃圾遍布,垃圾处理、面源污染、污水处理一度成为群众最关心的痛点、难点问题。后来,该村兴建13个垃圾池,村容村貌得到提升。然而,厨余垃圾,猪、狗等动物尸体及废旧家具、秸秆等各种垃圾未经分类随意倾倒,导致垃圾量极大,垃圾池“不堪重负”,加上垃圾清运不及时,垃圾外溢、臭气熏天,严重影响了垃圾池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
针对这一问题,高岗村多次召开村“两委”会、村党员大会等会议反复研究,在大多数群众自愿基础上,该村村“两委”作出了“消灭垃圾池”的决定,果断把全村所有垃圾池全部拆除,倒逼垃圾治理问题的解决。
当时,各地正大力提倡修建垃圾池,高岗村的做法,无疑是非常大胆和超前的。在全村决定“消灭垃圾池”的那一刻,部分村民不看好。然而,就是在“不愿”“不想”“不能”的质疑声中,高岗村坚定地出发了。
那时,国内关于农村垃圾分类还没有明确标准,但高岗村却提出了高岗垃圾三分类处理法,底气来源于重实际、重民意。随后,通过领导干部一遍遍亲自带头示范垃圾分类处理,调动了村民积极性,“群众看”变成了“群众干”,解决了“不愿”的问题。
此外,实行奖惩并重的机制,并写进村规民约,人人都是环境治理的监督员,解决了“不想”的问题。垃圾分类带动村子实现转型升级,吃上了旅游饭,摘掉了贫困帽,这让高岗村的村民很是满意,这就解决了“不能”的问题。
后来,垃圾分类成了大家的习惯,村民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荣誉感、自豪感油然而生。而“高岗村模式”也逐步从环境治理向基层治理延伸,并正在基层治理的创新探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知青村落”项目效果图
产村相融 乡村振兴更给力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在此,百丈镇正在探索的绿色减贫路就是最好印证。
每当进入夏季,名山区百丈镇解放村境内的月亮湖,就成了不少游客的“打卡”地。该景点处在一条全长 69千米的“中国至美茶园绿道”上,附近的茶园和茶家乐被串联起来,形成了茶旅融合示范片区。产村相融,绽放了独特的绿色生态之美。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今,百丈镇已探索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在当地月亮湖景区旁,“湖顶山庄”的老板赵学坤近日十分忙碌。“忙着学习制作手工茶,学习生产经营。”赵学坤说,虽然忙但是心里却很踏实。
在以往,赵学坤家住的是普通的农房,一家的壮劳力也都在外务工,家里留守着老人和年幼的孩子,一年也难见一次面。如今,赵学坤家的房子经过设计规划,摇身一变成为农家乐,而赵学坤也能天天陪着家人。
“今天的好生活,得益于搭上了村里大力发展农家乐的浪潮。”赵学坤说,家门口就是月亮湖,而在“中国茶园至美绿道”建成后,他还第一次听说了“茶旅融合”的概念。
“心动,但是又害怕。”赵学坤准备创办农家乐时,一度没有信心。其实,当时村里想开农家乐,又怕风险高的人不在少数。为了消除大家疑虑,百丈镇一方面通过用好农民夜校载体,聚焦茶旅融合业态培育,开展手工茶制作、民俗发展、厨师厨艺、金融知识等专题培训。另一方面,从有发展意愿和潜力的群众中筛选28名作为培养对象,建立“一对一”开展结对帮扶。
有了“领头羊”,当地的农家乐搭乘“茶旅融合”的快车,发展迅速。经过几年的探索和沉淀,当地农家乐已经开始朝民宿转变。
在解放村,水电工出身的村民叶本科,经营着一家名为“山舍民宿”的民宿,该民宿的房间也时常处于满房状态。甚至,不少游客若不打电话提前预订,都很难在该民宿吃到美食和住宿。
“发展民宿,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进一步理解和实践。”解放村相关负责人说,因地制宜发展民宿、茶家乐,是解放村实现乡村振兴的法宝。
现在,坐落在百丈镇高岗村的“知青村落”项目正在有序建设中。 曾任百丈镇瓦子村第一书记的王涛说,最初的设想很简单,仅是打造一个村级乡村旅游项目,传播知青文化,以此为该村乡村旅游业打好基础。此后,在市委、市政府和名山区委、区政府统筹指导下,以及联系帮扶单位大力支持下,该项目建设规模和内涵有了显著提升。
2019年 3月,“知青村落”的项目正式立项,并在同年8月正式动工。建设内容包括客栈、食堂,以及景观节点和步游道等。截至目前,“知青村落”项目部分建筑主体已完工,设施设备完成安装调试,其余设施也正在有序建设中。
“知青村落”项目也让不少村民动了心,不少村民在当地党委政府指导下,开始筹备茶家乐,而该项目的人气,也必将会为这里的群众带来财气。同时,该项目也会以其优秀的师资队伍、全国各地带来的先进经验,带动当地在乡村振兴中实现飞跃式发展。
万小宇 顾天勇 本报记者 胡月
审稿:程普 白雨锶
责任编辑:任思瑗
来源:雅安日报 日期: 2020-09-15 09:19:52
编辑:任思瑗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郭凤林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lat30n#126.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蜀ICP备09001651号-7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69号 川预审664R-T6P6-042X-0TP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