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6-10-23 14:45:33
如今仍依稀可见的红军题壁诗。
80年前,红军经过芦山,留下一首红军题壁诗,在泥墙里隐藏了许多年。
一行落款,仅留下姓名和时间,也留下了诸多关于作者身份的猜测。
80年后,红军题壁诗的作者身份有了新线索。
1935年到1936年,红军长征时,在芦山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其中,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即芦山县双石镇马家大院墙壁上留下的一首诗,最为特别。
此诗是红军题壁诗,经过芦山人数代保护,得以完整保存。
但一直以来,此诗的落款时间、作者身份等,成为雅安党史界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今年10月中旬,自称红军题壁诗作者的孙子来到马家大院,让疑惑已久的问题有了新线索。
在芦山县双石镇,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驻扎旧址现状。(马家大院四合院天井内)
泥墙上的红军题壁诗
“别了,我的故乡,离情别恨,莫缭绕我的征裳,国泪乡愁,莫羁绊我的戎装。我要,先踏上妖氛弥漫的战场,把我的热血与头颅,贡献给多故多难的党、国与故乡!……”
10月18日,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骆志勇再次来到马家大院的木楼里,吟诵起这首红军“题壁诗”。
马家大院,是芦山县双石镇的一木质四合院,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所在地。
木楼有两层高,除了楼下新砌了砖墙外,其他保存得较为完好。
顺着一个陈旧的大木楼来到二楼,楼上的小屋只有10多平方米,周围的墙是用篱笆和泥土做成的,题壁诗就写在一堵泥墙上。
原诗无题,全诗24行,毛笔竖写行书,字迹工整清晰,笔力刚劲凝重。全诗宽100厘米、高60厘米,每字约3平方厘米。
骆志勇说,芦山有很多的红军遗迹,但红军题壁诗还很罕见。
整首诗歌以思念故乡、以及自己坚定不移的革命理想为主要内容。
此首红军题壁诗,经历80年的风雨,经过数代芦山人保护,得以完整保留下来。
双石镇,原为双河场,当时属天全县(1951年划归芦山)。
“1944年,我的父亲就发现了墙上有诗,于是就让人保护起来!”芦山花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裴体文说,那时他的父亲觉得那些诗有价值。
上世纪80年代初,芦山县成立了党史研究部门,开始向四处征集红色资料和实物。
马家大院的红军题壁诗,在被报纸糊住的泥墙里被发现。
当时,时任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的董耀君前去进行了详细记录,并写下一篇调查文章发表在《四川文物》(1985年第3期),引起了轰动。但也引发了诸多讨论。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驻扎旧址现状。(马家大院外部)
落款时间与作者身份的疑惑
此诗落款是“涪陵彭家模感于军次,一九三六年四月十二日”。
据史料记载,红四方面军已于1936年3月陆续撤离了天(全)芦(山)地区。
“按落款时间,我们推测是农历,那么此时红军已经离开双河场……”骆志勇说。
一种判断是这日期中的“四”字是笔画中有些涂抹的“二”字,否则彭家模4月还在双河场的话,是他没有随队行动,还是另有任务坚守在双河场?
当年,董耀君等人也觉得很疑惑,他们觉得“是否是红军战士记错了时间”,因此曾经有人将“四月”改成了“二月”,“就与红四方面军在芦山的时间相符”。
除时间上的疑惑,作者“彭家模”的身份也让人疑惑。
据史料记载,徐向前率领红四方面军驻扎芦山双石镇时,马家大院作为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部,住在这里的是军中领导人。当时,红四方面军总指挥为徐向前,政委为陈昌浩,副参谋长为李特。
那么彭家模是谁呢,到底有怎样的身份?诗被发现后,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这个问题。
在这首诗发现后,芦山的党史部门就一直在查找“涪陵彭家模”的身份,但苦于所掌握的资料有限,并没有大的突破。
“……别了,我的故乡,感谢你饯行的三杯美酒,从此长征去,奋勇杀贼,誓死不休,倘得凯旋重聚首,再行握手。勿悲切,诀别之悠悠!!”
细细阅读,毛笔竖写的二十几行诗,字迹工整清晰,表达了在极为艰苦的征途中,红军对故乡的无限眷念、对国家苦难的深切关怀,流露了为事业献身的高尚情操和慷慨赴死的必胜信念。
骆志勇说,诗歌写得非常豪迈,很有文采,不是一般人可以写出的。因此,他推测可能是文职人员。
“彭家模”到底是何身份呢?
作者身份有了新线索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就开始向四处征集相关资料,以确认红军题壁诗作者的身份。2000年,《华西都市报》还专门刊登文章,面向全国征集相关线索。
但一直没有有价值的信息。
直到2016年10月中旬,芦山县双石镇马家大院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让在大院居住的杨大莲很高兴,也让骆志勇很兴奋。
这位客人是重庆人彭澜,自称是红军题壁诗作者彭家模的孙子。
“笔迹完全相同,确实是我爷爷写的。”今年41岁的彭澜看着红军题壁诗激动地说。
彭澜是重庆某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此次他们单位组织“重走长征路”的活动,他才带着儿子一起来到芦山,寻访他的爷爷当年写下的诗。
“上世纪80年代,我们就知道爷爷在四川芦山留下了一首诗。”彭澜说,上世纪80年代末期,《涪陵日报》和电视台曾报道过关于芦山红军题壁诗的事情,当时他们一家就前往涪陵党史研究部门讲述了彭家模的故事。
“我爷爷彭家模,参加的是红二方面军,曾是总指挥贺龙警卫团的文书。”彭澜说,“他生于1909年,1941年回到家乡,1958年去世。
彭澜说,他爷爷的身份已经得到涪陵党史部门的证实。
彭澜的话语,让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的骆志勇又有了新的疑惑!
现存的雅安红色史料上,并没有关于红二方面军到过芦山的记载。那么,为何彭家模会出现在芦山县双石镇呢?
骆志勇翻阅红二方面军的历史资料得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是红军长征中唯一没有损失的部队。当时由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1935年11月开始长征,1936年10月到达陕甘苏区。
骆志勇在研究相关历史资料时,其中有一句话引起了骆志勇的注意:1936年7月2日,红二、红六军团到达西康甘孜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众所周知,雅安曾是西康省的省会。但目前骆志勇能找到的历史资料上,并没有红二方面军进入西康的详细记载。
按彭澜的说法,时间上也吻合,彭家模的身份也合理!
“按史料记载,红二方面军曾经过西康,大概就在1936年4月左右。”骆志勇根据红二方面军的长征路线推测说,那么,当红二方面军经过雅安时,不排除会派出侦察员或先头部队,前往双河场侦察敌情。
根据史料推测,当年彭家模途经西康时,被派到双河场侦察,而他选择居住在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部,有感于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战斗经历,于是写下了那首题壁诗。
骆志勇说,他是从杨大莲的口中得知彭澜前往马家大院。得知信息时,彭澜已经离开芦山,很多有关彭家模的身份证明,都由彭澜在电话中介绍。
目前,骆志勇正在联系彭澜,请彭澜寄一份重庆涪陵有关部门证明彭家模身份的相关资料过来……相关信息还需进一步证实。
如今,此处已是芦山县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先后在芦山县浴血奋战100多天,在芦山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也种下了芦山人民的红色情结,1330多名芦山的英雄儿女随红军长征,成就了一段段芦山人的红色传奇!
红军长征精神,对芦山人民及其子孙后代有着很深刻的教育意义。早在2010年时,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将该诗改编成了《红军诀别诗》大合唱,成为了芦山、雅安乃至全省出名的本土红色经典歌曲。
如今,此诗歌还在芦山继续传唱……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黄伟
附“红军题壁诗”原文:
别了,我的故乡,
离情别恨,
莫缭绕我的征裳,
国泪乡愁,
莫羁绊我的戎装。
我要,先踏上妖氛弥漫的战场,
把我的热血与头颅,
贡献给多故多难的党、
国与故乡!
听呀,江水呜咽,
胡骑悲秋,
看啊,河山破碎,
血染巴州,
可怜我川西无辜的民众啊,
名、天、宝暴骨无人收!!
感谢你饯行的三杯美酒。
从此长征去,
奋勇杀贼,
誓死不休。
倘得凯旋重聚首,
再行握手。
勿悲切,
诀别之悠悠!!
涪陵彭家模感于军次
一九三六年四月十二日
责任编辑:郭涵
日期: 2016-10-23 14:45:33
编辑:郭涵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