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7-07 08:37:48 雅安日报
文明始于心,创城践于行。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高、跨度大、时间长的系统工程,需要广大群众和各级各部门、企业、社会团体等共同参与,并常态化坚持、精细化落实、长效化推进,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进程中,汉源县坚持城镇乡村“一盘棋”布局,不断补齐短板,并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平台,以文明实践为载体,让文明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从而结出更加丰硕的文明之果。
人人参与
传承好家风好家训
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没有旁观者,人人都是参与者,需要最大程度地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支持文明城市创建的良好氛围。
为进一步提高群众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知晓率、支持率、参与率,汉源县各级部门、乡镇社区(村)联动,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创城”知识宣传,发挥县域文明单位的先锋表率作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6月27日,汉源县公安局、汉源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相继组织民警和志愿者来到富林镇元康小区,开展文明单位助力创城志愿服务。民警用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例,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防范诈骗等相关知识,解答居民提出的疑难问题,增强居民防范意识。
6月29日下午,汉源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县妇联、县文明办等多部门联合开展2023年“庆七一 老党员话家风”家风家训分享会,邀请已有22年党龄的姜锦为大家分享家风家训的故事。姜锦与大家一起学习了《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的重要精神,分享了全国最美家庭阿衣约扎家庭等优秀家庭的相关事迹,并结合自身经历,围绕以廉仕德、自律勤俭、三戒修身等方面,鼓励大家传承良好家风,珍惜幸福生活,做伟大事业的建设者、文明风尚的倡导者、敢于追梦的奋斗者。
6月30日,汉源县文明办联合富林镇流沙河社区,举办2023年“庆七一 红色家风知多少”家风家训知识竞赛,通过以“红色家风家训”为内容的知识竞答,进一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激励党员群众继承和发扬红色家风家训,为文明城市创建添砖加瓦。
文明实践
传播时代新风尚
汉源县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抓手,通过开展各类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温暖人心,传播文明新风尚。
为发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彝族刺绣技艺,引导彝族妇女依靠手工刺绣增收致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6月26日,汉源县片马彝族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彝绣培训基地迎来首批60名学员,这些来自全乡各地的学员将分3批进行培训。此次培训请来了凉山州3名彝族刺绣传承志愿者,从不同角度为学员们讲解和传授服饰剪裁、刺绣分类、色彩搭配、绘画技巧,以及如何把彝族刺绣元素创造性地纳入现代服饰中。学员们通过此次培训,有效掌握了彝绣的基本技能,提升了刺绣手艺,从而带动周边群众把彝族刺绣文化发扬光大。
安全重于泰山。端午假期期间,汉源县各部门、乡镇组织志愿服务队开展燃气安全大排查行动,他们进小区、到村组、入人户,观察线路、阀门是否完好,向群众宣传燃气安全知识,传授漏气时的正确处置办法等,让群众时刻绷紧“安全弦”,及时纠正使用不规范等问题。
为持续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做实、做细、做出成效,汉源县清溪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积极作为,常态化组织志愿者开展环境治理行动。今年6月下旬,先后组织40余名志愿者深入泥巴山万亩草场、泥巴山垭口、界碑处和108国道沿线等地,开展捡拾、清理白色垃圾行动,从而带动和影响更多人参与其中,让乡村环境持续向好。
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出台,为了让群众了解法律援助法的内容和申请程序,6月28日,汉源县志愿服务总队联合该县司法部门志愿者在富林镇东区菜市场开展“法律援助法宣传活动”,讲解了法律援助法的适用范围、申请流程、申请地点、民法典知识读本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知识。
6月30日,唐家镇党委联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活动,表扬了18名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4个先进基层党组织,以此激励干部职工继续担当作为,为群众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再立新功。
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6月29日,汉源县在九襄镇第二小学举办了“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会,为荣获2023年度汉源县“新时代好少年”称号的11名代表颁发荣誉证书。通过推出一批事迹突出的新时代好少年典型,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引导未成年人见贤思齐、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以此营造“人人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的良好氛围,传递文明新风尚。
张玉梅
雅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彭加权
审稿:程普 白雨锶
责任编辑:郭涵
来源:雅安日报 日期: 2023-07-07 08:37:48
编辑:郭涵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